◎12月28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主流财经媒体《国家商报》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开始。
◎主论坛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屠光绍,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刘世锦,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吴晓求等重磅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真知灼见。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论坛之一如约而至。
日前,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主流财经媒体《国家商报》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当天,主题为赋能实体经济激发创新活力的高峰论坛主论坛成功举行论坛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屠光绍,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刘世锦,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吴晓求等重磅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真知灼见
出席论坛的嘉宾刘世锦在主旨演讲中重点阐述了如何推动绿色创新,实现碳减排与增长的双赢。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刘世锦指出,要走创新的减碳之路,通过创新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同样的产出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实施积极的创新减碳战略的关键是在稳定存量和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将重点转移到更快的增量上来,为低碳,零碳和负碳的能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
刘世锦认为,这种激励不仅限于几项措施,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
对此,刘世锦建议从三大支柱体系入手,即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代减排市场,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加快构建以碳核算和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
具体来说,关于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减碳市场,刘世锦提出,这个市场应该是包容性的,既包括绿色电力等绿色能源产品,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减碳的产品,如绿色氢炼钢等,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交易也可以纳入
"这样,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市场参与者."刘世锦表示,在这个市场的初始阶段,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碳资产池或绿色碳银行,以开展碳抵消的创新会计和交易如果运营有效,可以向外商开放,逐步演变为更广泛的区域市场,甚至全国市场
关于区域自主减排责任制的形成,刘世锦认为,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这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制的成效可以借鉴国际上巴黎协定的原则,鼓励各地的主动性,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挑战性的减排目标,配合1 n政策落实下一步的双碳目标,形成省,市,区,县,开发区层面的区域减排计划和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在加快建设以碳核算和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方面,刘世锦表示,在碳核算的初始阶段,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摸清基础情况同时,要普遍建立碳账户,包括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碳账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个人碳账户推动企业esg评价,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率先形成稳定规范的esg评价披露制度
积极减碳战略的三支柱体系,可以在创新意愿强烈的省市层面先行先试,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完善推广刘世锦说,推动绿色转型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政策创新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绿色创新转型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吴晓求:金融结构改革和金融创新最重要的动能来自科技进步。
在本次高峰论坛主论坛期间,嘉宾吴晓求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资本市场的联动,展望了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未来模式,并发表了题为推动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题演讲。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
吴晓求指出,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迭代的过程中,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不被广泛理解,市场需求狭窄在帮助他们克服不确定性的过程中,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非常重要,这将有助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差别不大但此后出现了美国硅谷等高科技与工业结合的案例,经济竞争力大幅提升,这源于金融创新的成功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硅谷
中国应该借鉴这一经验,促进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创造越来越多的新资本业态,孵化高科技企业,分散其增长中的风险他说话了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对此,吴晓求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和资本业态,也会带来新的风险,但前提是克服了传统风险,风险形式发生了变化,风险总量实际上没有增加它更强大,更高效,能更好地促进新技术向新产业的转化他强调
金融结构改革和金融创新最重要的动能来自科技进步他说,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前端的各种新型资本业态,然后孵化出高科技企业,让它们成为未来上市公司的主体,让资本市场充满竞争和活力,有成长性,真正成为财富管理的重要机制
吴晓求总结说,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牵引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加快新技术向新兴产业的转化
展望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吴晓求表示,注册制的改革和实施,上交所科技创新板,深交所创业板,北交所的定位,都考虑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他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找到了发展资本市场的正确道路,有了长远目标,未来的发展将充满活力
孙念瑞:上市公司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比如强化治理意识。
本次高峰论坛主论坛期间,出席的嘉宾孙念瑞在主题演讲中谈到了上市公司未来应该做的各方面工作。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
他指出,最近几天,证监会发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明显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台阶。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杰出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晴雨表的作用,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几年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治理意识,规范自我发展通过完善独立董事规则,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机制,强化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诚信义务,督促解决一批长期未兑现的承诺,减少控制权争夺中的乱象,推动形成一批标杆企业
二是树立esg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陆续发布esg信息披露指导文件,强化绿色,低碳,社会责任等esg管理要求提高esg绩效将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认可,在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加快做优做强的步伐
三是进一步把握市场化方向伴随着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行,ipo,退市制度,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等制度的实施日益市场化比如并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更专注于做好主业,增强内功,作为m&a交易的决策目标和判断标准审慎理念贯穿m&a全过程,杜绝热点,炒作概念,三高m&a等乱象比如,破产重整机制将得到优化,成为上市公司化解风险的重要工具符合条件且有救助价值的公司将通过破产重组获得重生
第四,要加强声誉管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强化公众意识,积极加强包括投资,公关,媒体在内的市场声誉管理民营上市公司在声誉管理方面领先于其他公司伴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有上市公司不得不适应市场变化,将声誉管理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让市场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此外,在高峰论坛主论坛上,思锐投资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华恒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恒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同奎等知名经济学家和优秀上市公司领导也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多项重磅活动相继举行。
在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期间,以绿色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2年第六届中国上市公司董秘峰会也成功举办。
上市公司如何提高esg能力在实践esg理念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和困惑
在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耀发表了如何提升中国上市公司esg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讲,从战略目标,制度建设,产品与服务,关键问题识别,信息披露五个方面为中国上市公司献计献策。
在圆桌论坛的分享环节,凯赢网络的君发,资源,郭,,陈凯红四位董秘分别分享了企业的esg实践,并与绿金所高级学术顾问,绿色指数首席顾问石教授就上市公司esg水平实践与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2022年,第六届中国上市公司董秘峰会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榜单也同时发布。
经过三个多月的评选,口碑榜前15名奖项正式揭晓9—12月,国家商报主办了2022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本次口碑榜的中心主题是特色塑造,价值回归经过公众提名,大数据筛选,模型筛选,机构 公众投票四个环节,诞生了15份拥有专业口碑和市场好评的榜单
。